地科故事(22)│王亚:水文情深谋传统与创新之合,中外合璧探地科教学发展之路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院已推出“地科故事”专栏。本期让我们听一听王亚老师的地科故事,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探寻地下水环境的奥秘,领略水文地质研究的深远意义,透过她在地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发现传统知识与创新思维的交叉融合。她的故事,不仅是中外合璧探索地科教学发展之路的历程,更是传统与创新在水文研究领域交织的生动篇章。
从事地球科学研究,我们要通过调研、考察、获得样品、测试分析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这个过程虽然有辛苦的地方,然而更多的是能够走出室内封闭的环境,去体验大自然,感知自然的智慧,感受科研劳动的快乐。
以我在地下水领域的研究为例,我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切实地为解决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相关的问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我们期望能在获得并保护洁净、优质、安全的地下水水源与水环境,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贡献应有的力量。这样的追求不仅仅是获得研究成果,也是工作的乐趣所在。我也一直鼓励自己,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
——王亚
图:参与“中山大学”号西沙科考之旅
王亚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海岸带水文地质学与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聚焦地下水水文循环与相关物质迁移转化,地下水对海洋及河流等地表水体的排泄机制特征及其生态与灾害等多种环境效应。
【地科印象】
2014年6月,我通过学校的百人计划,成为了中大地科师资队伍的一员。地科院深厚悠久的学术底蕴、多元和谐的学科交融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我与中大的缘分始于本科时,那时的地科还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园的地环大楼。那是一个学术气息浓厚的地方,尽管空间略显狭小,多个学院共用大楼,师资队伍尚不庞大,但每一位老师都散发着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热情和执着,聚集了一群充满人生理想与追求的的莘莘学子。
2020年,学院由广州南校区搬迁至珠海校区,随后在实验室建设、科研设备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和改善。这些改善为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优越的科研与学习环境,让老师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去思考、规划和开展高水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这些变化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对地科科研探索精神的全面助力与升华。
图:在实验室开展工作
我最大的感触是,地科的发展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它承载着知识与智慧,代代相传,即使经历了烽火连天的颠沛流离也从未中断。如今,学院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就像一条河流汇入了广阔的海洋,展现出更加壮阔的前景。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地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深感荣幸和自豪。
地科作为一个百年老店,传承一直都是非常好的,这里有非常多的优秀前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育上,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做的让我们非常敬仰,应该更多地向他们学习。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上的后辈,加入中大地科后,我也不断在探索符合时代所需的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希望把通过留学所接触到的西方教育和知识,以更好的方式融合进来,把学科传统的教学知识体系跟西方教材的知识结构做比对和整合,提炼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辩证理解所学知识,真正把知识学透、学懂,从而不盲目崇拜西方教育,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图:作为党员教师志愿者在南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中与送餐人员分发水果
【水文地质研究】
自加入中大地科以来,我专注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方向:一是地下水与河流、海洋等地表水体间的交互过程研究;二是地下水循环过程中营养盐、重金属,以及其他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研究。地下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关键环境要素。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的循环过程特别关注,尤其是氮、磷等营养盐以及一些具有毒害性的重金属/类金属元素和污染物。这些成分与人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已经在珠江三角洲和湛江等地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初步取得了成效。这些成果对于改善和保护地下水源和水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图:参加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成因分析研究项目开工现场
在教学方面,我在学院主要承担《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logy》和《环境地球化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专业能力。
【西沙科考】
在2022年的盛夏,我有幸首次随“中山大学”号科考船踏上了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之旅。在这次航行中,我开展了氡同位素的走航测试,重点参与了科考船组织的海底沉积物与海水等的取样与测试工作。
在这次难得的科考机会中,我还于航行期间承担了“中山大学”号海上图书馆馆长的职责。在科考船靠岸期间,高松校长和陈春生书记陪同三沙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莅临科考船参观交流,并到访海上图书馆。我向他们介绍了海上图书馆作为科考期间文献与多学科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
图:在“中山大学”号上开展测试
图:在“中山大学”号上担任海上图书馆馆长
难忘的是,一个深夜,科考船打捞起了重达一吨多的深海淤泥样本。面对如此庞大的样本量,地科、海洋和大气等学院的老师们迅速行动起来,团结协作,手工对淤泥进行筛选和分装。经过“细致的摸索”与努力,直到凌晨时分,才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并将所有采集的样品打包、清理好放入冷冻库妥善保存。疲惫的同时也衷心地为收获满满的劳动成果——大量的深海淤泥样本感到喜悦。这次科考的经历,让我亲身感受了海洋的梦幻之美与神秘莫测,对开展海洋相关的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充满向往。
图:在西沙科考船上的合影
【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的交流学习】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教学方式各具特色,我有幸带领地科院优秀本科学生赴香港大学进行短期访问交流。学生们通过参与研讨与观摩等活动,不仅拓宽了视野,也获得了关于读博深造的宝贵信息。此外,我也曾参与组织并带领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与我院师生共赴湖北神农架、三峡等地的野外地质认知实习。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促进了两地师生间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在神农架和武当山等地的实习中,祖国的壮丽山河让香港学生们惊叹不已。从他们的赞叹声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的赞美和认同。或许,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应该要融入到学生们美好的人生体验与由衷的感受与感动中。
图:2018年带领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参加湖北野外实习(于香溪源头)
通过与香港高校之间的交流机会,我们鼓励两地的同学们相互了解,探索共同关心的话题。港澳学生到内地参观访问,能让他们亲身体验祖国的名胜古迹和大好河山,这能够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培养对于青年一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内地学生和港澳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相互之间存在一些区别。在交流活动中还需要寻找一些好的切入点,例如,考虑增加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促进大家的彼此认同,从而更好地融合、团结、凝聚起来。
图:2018年带领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参加湖北野外实习(于武当山金顶)
【寄语地科百年】
祝愿中大地科这所百年学府,如常青树般生机勃勃,不断焕发青春活力,勇攀学术高峰。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上,持续取得辉煌成就,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贡献地科智慧与地科力量。在新的百年的征程中,成为引领地球科学教育与学术潮流的璀璨明珠,再创百年辉煌!
图:与学生在一起
采访:孙言 巩文腾 杨向娇
图文整理:李镇雄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