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故事(23)│沈文杰:我在中大地科助力乡村振兴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院已推出“地科故事”专栏。本期让我们听一听沈文杰老师的地科故事,在他从事富硒产业、助农扶贫的案例中,解读他常年扎根健康地质行业,不忘育人初心的故事。
以健康地质引领健康产业,科技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让科研火种在基层一线燎原,让科技真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工具。以地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找到了一个地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新舞台,为老专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地质学带动脱贫攻坚、哺育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沈文杰
图:清远市地方健康产业调研
沈文杰,开元游戏官方网站(中国)开元有限公司官网副教授,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地质学会地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天然富硒产业联合体专家委员。主要从事地球关键带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
【印象地科】
最早认识中大地科是在2002年,第一次走进中大,第一次走进地环大楼,迎面一种古朴的感觉,神秘而古老,很有底蕴。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来中大当老师。很幸运的是,2011年我来到了咱们中大地科。那时学院名字还是地球科学系,在南校区地环大楼办公,和地理学院、环境学院等都在一个楼上。我印象深刻的是,楼前的逸仙路一到晚上,散步和锻炼的人非常多,南来北往。北门广场到处是人,在办公室能清晰地听到广场舞的喧闹声。好一片热闹的乐土!
近年来,学院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硬件设施和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教师队伍从我初到中大时的三十多人壮大到现在的一百多人,其中不乏院士、优秀青年科学家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延续了老一辈地质教师严谨务实、平易近人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些新一代的科学家们具有无限的潜力和活力,彰显着我们百年地科的青春力量。近几年,学院不论在基金申请还是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这离不开每一位地科人的辛勤努力。
【地球演化三部曲】
在中大地科院的学术殿堂中,我的研究方向跨越了地球的漫长岁月,从太阳系及地球的诞生之初,到地质历史的关键时刻,直至我们现今生活的地球环境:
- 太阳系及地球的摇篮时期:我通过对陨石等样品的研究,探究太阳系及地球早期的元素起源及分布、太阳星云中尘埃等的物质组成、分布和演化等问题;
- 地质历史的见证者:主要涉及地质历史上的某些重大事件,比如生物大灭绝、重要成矿事件等。如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反演生物大灭绝时地球表层的环境,探究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以及对当代地球环境变化的启示;
- 现今地球环境的守护者:主要研究现在人类所生活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状态及地表资源,现今的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健康生活有何影响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地表资源为人类服务。
将这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串联起来,我们不仅能够体现地质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将今论古和以古论今,而且能够促进我们对地球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理解。这些研究成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为我们提供了呵护地球环境、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智慧和策略。
【教书育人】
初到校园,我肩负起《地球化学》及《物理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重任。面对这两门课程的复杂性,由于没有经过助教过程,尽管课前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心准备,但课堂上的我仍旧倍感紧张。尤其是《物理化学》,其公式繁多,涉及高数、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不仅学生学得吃力,我亦感到巨大的教学压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理想到真实。我意识到,各种公式之间存在着前后联系和衔接,它们并不像初见时那般复杂。在随后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这种规律性,引导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视角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这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中大的岁月里,除了第一个暑假参加岗前培训,其余的暑假我都投身于野外实习教学。从巢湖到澄江,再到疫情下的特殊时期大鹏半岛,每一次地质填图实习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繁多、任务艰巨,工作条件艰苦,但同学们不畏酷暑、风雨无阻,他们在苦中作乐,收获颇丰。对于许多地科院毕业生而言,大学四年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填图实习。
作为实习队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既要确保师生安全,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实习期间,我多次面临天气突变的挑战,特别是在澄江实习期间,我们甚至经历了两次地震。幸运的是,关键时刻的决策都准确无误,确保了师生的安全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近年来的暑假,我带领大三学生在粤北进行综合地质实习。每一次的野外教学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在这片充满未知与探索的土地上,我与学生们一同学习、成长,共同感受地质学的魅力。
图:连南瑶族自治县综合地质实习
【从事富硒研究,推广“连州经验”】
从事富硒领域的研究十分偶然,当时我受学院委托,需要对连州地区土壤富硒情况进行调查,指导当地规划富硒产业的发展。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发现,这项工作符合我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又能够切实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工作中,我逐渐明确了工作的中心目标——以健康地质专业知识规划和指导地方富硒产业的发展,带着目标前行,做到有的放矢。
2018年起我对连州地区土壤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探明连州全域富硒土壤资源。我们首先根据地质调查的相关规范,在面积两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连州布置了3009个采样点,由于时间紧、面积大、采样点多等原因,采样工作十分辛苦,工作量巨大。然后,我们将样品依次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将实验数据与采样点结合绘制了连州地区土壤富硒情况分布图。通过我们调查,在连州境内一共发现约20万亩的富硒耕地土壤,分散在连州下辖的十个乡镇,并不完全集中。基础调查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天然富硒土地及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与标识工作,该项工作对指导天然富硒土地的开发利用,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
图:与驻丰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合影
2021年,我们成功在丰阳镇找到连州地区第一块天然富硒土地,并顺利完成认证和挂牌工作。之后,该天然富硒土地爱健康等公司承包,土地租金翻了一番,公司在发展富硒产业的同时吸纳了许多当地农民作为员工,促进了当地农民再就业和收入的提高。总的来说,天然富硒土地的认证工作,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知名度,也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目前,我们完成另外三块天然富硒土地的认证申报工作。在完成天然富硒土地的认证工作之后,我们打算立项打造富硒产业相关的科普教育基地,推广富硒产业发展的“连州经验”。
图:连州市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工作
【扶贫助农,乡村振兴】
这几年,连州的富硒水果,特别是火龙果、水晶梨等产业发展起来了。目前连州发展的最好的是水晶梨,当地还在规划发展富硒大米、富硒菜心等产业。以水晶梨为代表的富硒水果口感好、含糖量高、营养价值丰富。随着富硒土壤的调查的推进,以及富硒产业的相关宣传,当地的富硒水果的价格、销量都显著提升,产品一度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连州地区的富硒水果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一些质量高的还作为港澳地区的专供产品进行销售。富硒水果的品牌打出去之后,随之产生的品牌效应也接踵而至,不仅销量大大提升,当地的就业也得到改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果说有什么信念或动力,支撑我们多年扎根连州,开展富硒研究,助力产业发展的话,那么首先,连州地区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我在那工作十分开心,这是我扎根连州地区多年的原因之一。其次,我所从事的富硒研究,它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即健康地质,它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另外,我们学院目前专注于这方面研究的教师较少,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我觉得我有必要坚持。最后,我的研究能够切实地帮助到当地百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富硒水果等产业的发展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无论是从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是促进学科发展和乡村振兴,都是我扎根连州地区,坚持开展富硒研究的动力。
服务乡村振兴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把当地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符合实情的工作方案。
图:“硒”见乐闻团队考察水稻种植情况
【寄语地科百年】
百年地科,百年辉煌!尽管历史不乏一些曲折,但如今是地科有史以来发展最为鼎盛的阶段。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具有浓厚历史的百年地科在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利用专业知识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独属于中大地科的青春力量!
采访:张欣滢、谢昌华、肖沁羽
图文整理:李宇航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