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黄康有:交叉领域探索不止,扎根大地静候花开

发布人:黄荣 编辑:熊黎

    【编者按】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进开元游戏官方网站(中国)开元有限公司官网博士生导师黄康有老师的世界,细听他如何在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中探索不止,又如何以一颗平常心,扎根中华大地,静候科研与人生的花开与果熟。

 

老师简介

 

    黄康有,开元游戏官方网站(中国)开元有限公司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和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聚焦华南亚热带地区第四纪地质学、孢粉学、植物地理学、古生态与古气候学、环境考古学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现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发表90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英文专著1部。目前,已经建立东亚现代表土孢粉数据库,该数据库拥有超过5000个孢粉样点,分布覆盖了我国及周边地区绝大部分植被类型和气候带,已在东亚地区古气候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

    近年来利用孢粉学方法在我国南方地区第四纪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史前人类活动与农业起源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利用化石孢粉数据定量重建我国西南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序列,相关成果入选高被引论文。2022年,研究成果《A new biologic paleoaltimetry indicating Late Miocene rapid uplift of northern Tibet Plateau》在国际顶级刊物 Science 上发表,受到国际上学者高度关注。

图:黄康有老师于办公室(2025年)
 

科学研究

 

    “我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黄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话语平实而有力,仿佛在叙述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而这份“自然”的背后,是黄老师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积累。

图:黄康有老师于亚热带地区野外取样(2019年)

    2022年12月9日,黄老师与国内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在《Scienece》上发表,首次利用东亚现代表土孢粉数据定量重建青藏高原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隆升过程。合作团队基于东亚现代表土孢粉数据去除纬度效应和海拔效应,将生物指标与气候、地质构造三个不同的领域结合,从生物指标角度建立起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基于现代海拔计算方程,黄老师及其合作团队利用柴达木盆地钻孔孢粉数据详细描述了该地区中新世(16 Ma)以来东部跟西部的隆升过程。谈及这篇文章,老师说道:“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我们科研人员的梦想,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拿到金牌。从另一层面讲,它也证明了我们在该研究领域达到最高水平!”就黄老师自己所说,与其他气候指标或者其他的青藏高原隆升指标相比,利用现代孢粉-海拔定量关系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具有连续性、高精度和系统性,为认识新生代造山作用及其导致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学科进步。而这项成果的背后,是几代科学家数十年的积累,是团队二十多年的耕耘,更是跨学科合作的智慧结晶。

图:黄康有老师于cctv《朝闻天下》栏目科普植物避难所(2021年)

    除了利用孢粉研究高原隆升外,黄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探讨第四纪古气候变化对植被群落演替及人类社会的影响。亚洲季风作为全球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强度,进而与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定量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未来的气候变化幅度。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在亚洲季风湿润区进行了多方法的古气候重建尝试,但高分辨率、连续性较好而且能够完整记录整个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的定量记录仍然较欠缺。

    黄老师团队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围绕亚热带地区开展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工作,基于完善的东亚表土孢粉数据库及亚洲季风区内末次冰期的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定量重建了距今6.8万以来的气候(温度、降水)变化。同时,通过与轨道太阳辐射和瞬态气候模拟结果对比,提出亚洲季风降水在轨道尺度上主要受南北半球间的太阳辐射差所驱动,从末次盛冰期到冰消期的过渡阶段,一些快速变化事件的区域响应表明,来自大西洋淡水输入引发的大洋环流变化对本区域气候调节作用有明显影响。

图:黄康有老师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讲座(2025年)

    当聊到如何看待交叉学科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时,黄老师认为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合作是目前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亚热带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探究其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机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黄老师联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凡强教授以及国际著名古生态学家Rachid Cheddadi、分子生物学家 Pierre Taberlet组成国际合作交叉学科团队对中国水青冈的谱系分化时间和演变过程开展研究,发现中新世时期温暖湿润的环境促使中国水青冈属植物大范围扩散至亚热带地区、发生谱系快速分化和种间杂交,亚洲季风的形成/加强是该时期植物扩散的主要驱动力。

    谈及从事开展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研究苦乐何在时,黄老师回答道:“苦是在研究工作中找不到答案,乐是可以拥抱大自然。”他坦言,对野外观察的现象和测试数据找不到一个满意的解释,也即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这个分析数据是最苦恼的。然而,在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最快乐的是可以跟大自然打交道,例如欣赏春暖花开的田野,雄伟壮丽的山川湖海,亲自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景观。

图:黄康有老师与法国导师参加国际会议合影(2025年)
 

教书育人

 

    回首二十余载的导师生涯,黄老师深感这份工作远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与青年才俊们共同成长的漫长旅程。他的书架上,每一本毕业论文背后,都珍藏着一幅独特的学术探索图谱和一段动人的心灵故事。

    黄老师始终认为,导师的首要职责是“点燃”而非“灌输”。老师曾有一位学生,天资聪颖却一度迷失在庞杂的数据中,始终找不到解决关键问题的突破口。老师和该学生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每周泡在办公室里进行“头脑风暴”,从纷乱的思绪中抽丝剥茧。直到某一天,学生带着闪闪发光的眼神来到老师的办公桌前,阐述那个最终成为他论文基石的核心论点。那一刻,老师认为自己扮演的不是指引方向的灯塔,而是为学生提供碰撞与反思的“学术镜子”。因此,老师认为:独立思想的破土而出,远比一个现成的选题更为珍贵。这个过程,也充满了“陪伴”与“坚守”。如今,看到学生们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成为独当一面的学者、工程师或重要岗位的负责人,黄老师倍感欣慰。学生们带给老师的,是学术上的新鲜视角与活力,是“教学相长”最生动的体现。这段经历让黄老师深信,导师的价值,在于为每一颗独特的种子提供最适合的土壤,静待其依自身禀赋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黄老师作为一位教书匠,最大的幸福与荣光。

    科研之路无疑是不容易的,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尤其需要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搞基础研究的。令黄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科研经历是一次到野外取样,当时,黄老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邀请他在法国的博士导师以及学院里面的合作导师郑卓教授共三个人赴广西猫耳山山顶开展野外调查。尽管长途跋涉,年龄已近 60 岁合作导师和年龄近 80 岁的向导从未喊苦喊累,带领整个团队在调查取样的过程中十分投入,干劲十足,收获颇丰。所以让黄老师感觉到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报以兴趣与激情,全力以赴。

图:黄康有老师课题组合影

    在黄老师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而是师生间的双向奔赴。“我们要跟学生‘混’在一起,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他说。黄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通过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野外考察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此外,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并指导他们实验分析来验证这些假设,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此外,黄老师认为:先学会热爱生活,才能热爱科研。在科研的道路上,黄老师始终坚信工作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黄老师认为:千万不要因为科研不顺,就对生活的其他方面破罐破摔。因此,他注重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尤其擅长烹饪、摄影、羽毛球和唱歌等方面,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协作能力,经常和团队的学生一起“下厨房”、“羽毛球”和“唱歌”等活动,让团队的学生互相交流和协作中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我相信,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黄老师如是说。

图:黄康有老师和博士生同台弹唱合影(2025年)
 

地科情缘

 

    中大地科历经百年风雨,在曲折中坚守、在改革中前进,历经多次搬迁、两次停办与复办,依然坚持投身科学研究,聚力培养人才,推动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支持。

    黄老师是2004年进入地科攻读博士学位,同年获得中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资助赴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地科经历了二十多个春秋,也见证了学院从人丁稀少、经费单薄的地科系逐步发展壮大,在不同发展阶段、各届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地科院已经实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要蜕变。尤其在2015至2025在这十年间,地科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还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学府的交流与合作。学院不仅扩大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这一过程中,黄老师也感受到了个人在国内外同行当中地位的提升。对于学院的高速发展,黄老师也感到由衷开心!身为地科院一名教师,老师最感到欣喜的变化是学生对学院的认可和对专业的热爱。

图:黄康有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答辩合影(2007年)
 

寄语学子

 

    作为年轻人应该要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认真严谨,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不要急功近利。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我相信经过多年的积累,你们会取得更多的成果。祝福大家!

——黄康有

图:黄康有老师课题组在2023届毕业典礼合影(2023年)

 

 

采访:丁永康 张锐 褚一哲
整理:张耀中 李镇雄 何文康
编辑:梁诗欣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